INDEPENDENT MAGAZINE:『花卷』Vol.41 在地球上生活花费不多
放大
0
上载日期 2022-3-21 15:53:23










目录
缪斯
残留的记忆 |一
采风·Audio
勇敢的她 |二
漫町漫话
下一个春天 |三
随心
傅雷家书 |四
采风·Vedio
迷失爱河 |五
五万光年
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 |六








*残留的记忆*



The Birdsong is Deafening





“在创作的过程中,我聚集了身边残留的记忆。回望了我曾经挖过洞的旧河床、常去的自行车道、烧着相同大火的发霉甘蔗田,还有放在旧冰箱里破旧的家庭相册。我用相机追溯关于个人身份的这些想法,一开始是孤独的冥想,慢慢发展到与土地和身边的人的温和合作。”




“The Birdsong is Deafening”是澳大利亚摄影师 Teva Cosic仍在持续探索中的视觉叙事项目,它既是Teva与家乡澳大利亚凯恩斯之间的关系,也是她在不同场域中的精神轨迹留存。




 The Birdsong is Deafening



  The Birdsong is Deafening





The Birdsong is Deafening




The Birdsong is Deafening
* 图片与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



*勇敢的她*



“小时候我问奶奶为什么我不能叫她妈妈,她一直说不行不行就是不可以,但对我来说,在我心里奶奶就是我的妈妈。”

—— 魏如萱


Vol.41
[魏如萱——奶奶]]
奶奶.mp300:00/05:44



* 图片与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



*下一个春天*



在今天看来,无论关乎大小事,做出 “选择” 都是非常自然的事,从生活到工作到感情 …… 而那些无法做出 “选择” 的题目又是什么呢?宿命?



允犬在的毕业设计作品《下一个春天》中以婶婶为主角,用不同篇章的水彩插画展现农村女性生活,一个容易被忽视甚至 “隐形” 的群体。对于农村女孩而言,离开学校之后基本上只有两条出路,打工或嫁人。成家后的农村女性在过年时,做了所有家务,新年的完整,年味的浓郁,是因为她们在背后默默付出。



但,在一个家庭中这一切看似来似乎那么的理所当然,而这样的理所当然却是大多数人身边的真实,作为 “真实” 的她们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种相似呢?












*傅雷家书*




十月二日

傅雷家书


聪,亲爱的孩子:收到九月二十二日晚发的第六信,很高兴。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。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,这种精消沉的情形,以后还是会有的。我是过来人,决不至于大惊小怪。你也不必为此耽心,更不必硬压在肚不告诉我们。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,又哪里去发泄呢?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?我们不来安慰你,又该谁来安慰你呢?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一低潮中浮沉,惟有庸碌的人,生活才如死水一般;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,方能廓然无累,真正的解脱。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张,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,就好了。太阳太强烈,会把五谷晒焦;雨水太猛,也会淹死庄稼。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,不至于受伤而已。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。我预料国外这几年,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。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,我都理会得;我很同情,我愿意尽量安慰你、鼓励你。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?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?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: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,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,做将来的借鉴,以免重蹈覆辙。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,正视错误,用理智分析,彻底感悟,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。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,越来越坚强的。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 [创伤,覆灭],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,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,但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,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。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,对你有些启发作用,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 (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) 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逼。
 
说到音乐的内容,非大家指导见不到高天厚地的话,我也有另外的感触,就是学生本人先要具备条件:心中没有的人,再经名师指点也是枉然的。

……

为了你,我前几天已经在《大英百科词典》上找 Krakow [克拉可夫] 那一节看了一遍,知道那是七世纪就有的城市,从十世纪起,城市的历史即很清楚。城中有三十余所教堂。希望你你买一些明信片,并成一包,当印刷品 (不必航空) 寄来,让大家看看喜欢一下。


* 图片与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


*迷失爱河*





整个生活至今仍是你的镜子,

每清晨都得从头开始:

这种境况难以为继。

从你离去以后,

多少地方都变得空寂,

就像是白天的日光,

完全没有了意义。

你的容貌寓青的黄昏,

伴你等待我的乐声,

那个时候的干言万语,

我都将亲手从记忆中涤除荡净。

你的不在就像是

恒久地喷着无情火焰的骄阳,

我该将自己的心藏于何处

才能免受炙烤灼伤?



你的不在绕着我,
犹如系在脖子上的绳索,
好似落水者周边的汪洋。





* 图片与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








*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*




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 
Herr Bachmann und seine Klasse (2021)
导演: 玛利亚·施佩特

编剧: 玛利亚·施佩特 / Reinhold Vorschneider
主演: Dieter Bachmann / Aynur Bal
类型: 纪录片
制片国家/地区: 德国
语言: 德语
上映日期: 2021-03-05 (柏林电影节)








“内卷”与“躺平”成了现在大家经常挂在嘴边并且用来打趣的词,最近刚刚在德国柏林电影节大放异彩的纪录片《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》绝对算得上是某种方式的“反内卷”。



德国西部的小城施塔特阿伦多夫,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过往。二战期间,纳粹曾在这里建造大型炸药工厂和集中营。战争结束后,原有的工厂没有被摧毁反而成为了食品和工业的新工厂转移地,继而成为城市中心。



要想发展工业,自然离不开大量的劳动力,于是,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,大量东欧国家的移民涌入,他们有的因为工作,有的则是来此避难。





《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》记录在移民潮和难民潮席卷的当下,在格奥尔格 · 毕希纳学校的一位名叫巴赫曼的老师,他如何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们相处、学习、成长的故事,像极了现实版的《放牛班的春天》。



平和舒缓是影片给人最大的感受,巴尔曼先生是一名数学老师,可是他从不以并分数来衡量学生,更多的是作为倾听者来与孩子们相处,帮助他们的异国他乡找到归属感。








他经常抱着一把吉他,带着孩子们说唱就唱,在这种充满关怀与自主的氛围之下,从保加利亚移民到德国一年的孩子已经开口讲流利的德语;那些曾经保守战火摧残的孩子可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、思乡之苦了;孩子们学会了互相帮助,互相友爱;当少数派的学生想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,依然被鼓励发言,鼓励思考;当孩子们觉得生存就是生活的全部时,巴赫曼先生鼓励他们要敢于怀抱梦想,为人生创造未来……




* 图片与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-END-







稿件来源
封面/ 选自曳尾君的菌类摄影
缪斯/ 图片归原作者所有
采风·Audio/ 音频来源于网络
漫町漫话/ 图片归原作者所有
随心/ 文字归原作者所有
采风·Video/ 视频归原作者所有
五万光年/ 图片归原作者所有





《花卷》,广州:CICINNUSART.[401]

2021年6月12日

出品:CICINNUS & 角刀牛

主编:FaYe-LaY

执行主编:角刀牛

 

花卷 • Vol.41

在地球上生活花费不多










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文字由施蓝艺术整理编辑








分享到: